木妈妈,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

木妈妈→

木妈妈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育儿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林嘉文遗书」林嘉文最后的话

「林嘉文遗书」林嘉文最后的话

2024-05-18 14:30:28学龄前教育作者:53kaifa
今天我们来聊聊林嘉文遗书,以下6个关于林嘉文遗书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母婴知识。本文目录林嘉文死了如何理解林嘉文的遗书负能量不是原罪,而你才是你的人间,从未失格书写宋朝历史的少年叫什么名字?好…

今天我们来聊聊林嘉文遗书,以下6个关于林嘉文遗书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母婴知识。

本文目录

  • 林嘉文死了
  • 如何理解林嘉文的遗书
  • 负能量不是原罪,而你才是
  • 你的人间,从未失格
  • 书写宋朝历史的少年叫什么名字?好像他还得了抑郁症而自杀了
  • 既然敢去死,为什么不敢活
  • 林嘉文死了

    史学天才林嘉文坠楼自杀身亡了,对于我这孤陋寡闻的人看了相关报道和他留下的遗书才知道有这样一位少年,而且近在咫尺,或许是当今历史读物和历史研究口水化的缘故,也或许是网络时代娱乐至死的缘故,这位18岁的青年才俊没有在五彩斑斓的人世留下太多的痕迹,他的两本著作估计也没几个人认真读过,而只有他绝望的离开这个世界后才变成舆论的焦点。认真看了他的遗书后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要死的,死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的发生所带来的一连串效应,尤其是那些突然、意外、被迫、失望的死,更会给身边人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反过来,像林嘉文这样的主动选择死亡的人,他们并没有亏欠谁,也放下了一切负担,并且最重要的是看透看穿了过去当下和未来,没有什么再可以刺激他们,那死亡似乎就成了唯一有吸引力的选择,他们骄傲地行使了自己最后一道权力,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有一分尊重。 我们都梦想这一种伟大的死亡方式,这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影响,“生的光荣,死的伟大”曾经是榜样和楷模。“人终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是对有价值的死的一种褒奖。这些死,都是能够鼓舞人心的死,都是擦干眼泪继续战斗的死,是特定年代的死,然而对于籍籍无名的众人来说,生没有权力选择,死却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无论哪一种方式,了却的都是不愿再承受的痛苦。林嘉文的死,因为有了抑郁症的注解,所以似乎有章可循,给了大家思维跳崖的缓冲地带,在惋惜的同时不免多了几分释然和思考,“哦,他不是被现实世界逼死的,是被病症折磨死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根据一些公开数据的显示,抑郁症正在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杀手,它看起来不是什么大病,甚至没人认为那是病,难道一点点心情不好就是抑郁症吗?可当这种不好的心情逐渐蔓延到你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填满了你所有的容量,到那个时候你就真的连界定它是不是抑郁症的主观性都没有了。我虽然对这种疾病不甚了解,也没做过细致研究,但可以感觉到的是每一个人体内都有抑郁症的因子,就看沉寂的和活跃的数量多寡。如果你是个外表光鲜亮丽,要强骄傲凡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主儿,那即使你不断的用自己的强势和拼搏去实现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却不断地忽视内心另一面的软弱、逃避、隐忍,那抑郁也会找上家门。如果你成天过得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在众人眼里是个扶不上墙的孬种,但你却可以在这些颓废的日子中看到内心的愉悦,并且在一次次的冷眼嘲讽中渐渐清醒,那即使在外人看来抑郁最容易上你的身你却可以大大方方的浪子回头。所以,我觉得抑郁不抑郁主要看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与认识,人嘛,你就是翻了天了也就在地球上生存,顶多到外太空看看,但外太空的外面还有外外太空,那不是你的地盘。你即便是惨到家了,只要还有手有脚有嘴有头,就不怕一切困难,没听说谁是生活太难给愁死了,他只会不去找吃的而饿死。所以,对于抑郁症这种困难,能够从正反两反面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有限,能够对即便看透了的人生多残存一点幻想,能够对一切你爱的不爱的人留一点爱你和害你的机会,就不至于抑郁而亡,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出口非常重要。回顾一些有名的抑郁症自杀者,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看来都不可思议或是不值一提,正是因为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缺少走进他们内心的哪怕半个人,反而是猎奇、围观、看热闹、看笑话的眼睛一双接一双,与其说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死亡,毋宁说是大家赐予他死亡。他被世俗的社会所不容,又无力突围,只有死路一条。对于他来说,终于解脱,对于大众来说,又得去寻找下一个焦点。也许他能够死而复生,对这古怪的世界说一句话——我不后悔。 林嘉文的遗书里体现了他对未来的绝望,也就是在18岁的年龄看明白了要一直经历到80岁的一切,那么对他来说就似乎真的没有意义,再加上抑郁症这个将执念发挥到极限的累卵,一旦受到某种不可控制的刺激,那就一切都破碎了,虽然他还可以条理清晰地写出最后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可一切都来不及了。他还在遗书里谈到了爱骑车子的大男子主义泛滥的父亲和忍气吞声依附丈夫奉献家庭的母亲,他必然是爱他们的,但这种爱是洗净亲情后的理性忠告。埋怨父亲总是在外面和别人骑自行车,对家庭的责任和照顾太少太少,而且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这让这个家庭一直处于一种表面平静实际失控的状态,我想此时他的父亲或许终于明白了。他劝诫母亲人是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是要有所依靠的,那样才踏实,而金钱是可以依靠的。看来他的母亲或许是个非常棒的贤妻良母,但近乎迂腐的母爱却换不来真正的快乐的平等的爱,这时的她欲哭无泪。而当他后面写到一些感谢相关老师和对爱恋的对象有所提及时,我觉得已到绝望边缘的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迎接那个他做的重要决定了,终于要解脱了,死了,就一切都不用再理会了。我当然不赞成这种死法,也不愿看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少年就此逝去,更不愿看到一个抑郁症患者最终选择这条道路,痛心于又一个生命匆匆和尘世道别,但又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把林嘉文在诀别书里的坦然释然作为镜鉴提供给每一个人,尤其是所谓正常的人。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因为一重又一重的执念给自己套上厚厚的枷锁,没有想办法褪去,反而互相嘲笑中伤,到头来不过是“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最后化作一缕尘埃,什么也留不下。

    如何理解林嘉文的遗书

    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他是个天才,是个干净的少年,是个敏感细腻的男孩,是个真正热爱历史的学者。他感恩师友,关心父母,善良傲气,最后还不忘为他的心理医生开脱。他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心理医生解决不了,他的离开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当事人的痛苦,旁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对死者最起码的尊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负能量不是原罪,而你才是

    1 同事小文的老公不幸患了白血病,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相约前去探望。 在医院见到小文,几天不见,完全像变了个人。蓬松油腻的头发,微微泛红的双眼,干裂的嘴唇,怎么都不会想到她就是科室里平时打扮最精致的那个小女人。 吃饭的时候,小文告诉我们,现在每天都需几千上万的治疗费,最要命的是,至今还没找到合适的骨髓源,而后期的几十万手术费还没有着落…… 没等说完,同行的好友赶紧安慰说,“放心吧,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用担心,一定会挺过去的,别想那么多没用的!” 小文止住了她的滔滔不绝,沉默,死寂般的沉默。 我想对她说点什么,却终于没有说出口。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好像成了我们面对负能量时的通用暗语。 我说了这句话,你就必须停止抱怨,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我们都明白,这句话不管用在什么场合都没什么卵用。 面对负能量,我们会本能的选择逃避。我们见不得别人在我们面前叹气、流泪,认为负能量就像瘟疫一样会传染蔓延。 我看过太多的文章都在歌颂正能量,抵制负能量,就好像有负能量的人天生就自带一种原罪,一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原罪。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生活在快节奏的名利场,又有几人能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朋友,不是酒桌上觥筹交错的酣畅淋漓,也不是灯红酒绿下的纸醉金迷。当你得意时,我在默默地祝福你; 当你失意时,我在车水马龙中找到你,虽然无法承诺马上让你笑,但我可以静静地听你倒完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并给予深切的理解。 正能量固然值得宣扬,负能量也应该得到尊重。负能量只有得到宣泄和疏导,才可能随风而去,坦然面对。 2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你将自己的负能量隐藏,而装作看不见罢了。而它却能在黑暗的角落积蓄能量,等到合适的时机,它会喷涌而出,让人措手不及。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这是被誉为一代史学天才的林嘉文遗书中的一段话。 林嘉文在世俗的眼中,无疑是一名天之骄子,天纵英才。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他一边复习,一边还出了两本史学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单看书名,就够甩我们几条街了。而他的学习成绩,也依然一如既往名列前茅。 就是这位被大家一路看好前途远大的史学天才,却选择了自杀,让人措手不及,大跌眼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北大哲学硕士江绪林自杀事件,美国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自杀事件,英语八级、钢琴十级的北大研究生贾昊自杀事件…… 2017年即将过去,据统计,在这一年里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相比2016年提高了23%,令人细思极恐。 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的话: “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大家总习惯于把眼中的成功人士供上神坛学习模仿,不接受、更不愿倾听他们的任何消极、悲观的负能量。 但人都有七情六欲,负能量任谁也没办法逃避,长期积在心里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成了忧郁。而长期忧郁的结果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现实生活不会处处都风光无限好,我们应该正视负能量的存在,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自己,一味的逃避只会使生活越来越糟糕。 3 当今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都会有心灵上的困扰。 我们习惯于一边喝着正能量鸡汤,一边躲在墙角猛抽自己耳光。 负能量就像是大雨过后的涓涓细流,也许不清澈,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一味地鼓噪正能量,跟传销没什么两样。给负能量一个空间,合理地疏导和释放,才是回归本真的一剂良药。 负能量不是原罪,而不敢面对负能量的你才是。

    你的人间,从未失格

    犹记得,那个18岁的历史天才林嘉文在遗书中傲然写到,“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活着太苍白了…我不屑活着”。 犹记得,哥哥张国荣在遗书的最后,曾不甘地叩问世界,“我一生无做坏事,为何会这样?” 犹记得,作家海明威曾大喊,“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如此钢铁般意志顽强的人,却枪杀了自己。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仿佛死亡是才最他满意的结局。…… 我很不解,作为学生,年幼的林嘉文达到了一个博士都到不了的高度;作为演员,张国荣名利双收,迷妹迷弟遍天下;作为作家,海明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达到了我们几辈子都可能难以企及的高度,为什么会对生活没有了希冀,一味寻求解脱? 直到近来读了《人间失格》,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抑郁就是这样,悲伤、焦虑、忧伤、恐惧、失落慢慢地沉淀在身体里,心里的顽疾并不是心理医生可以开解的,总有那么一天,比稻草还轻的东西就足以压垮一个人。 作者太宰治就是被压垮的一个人。翻开他的履历,他的一生除了获奖就是在自杀。短短39年的光阴里,他就有四次自杀。最后终于在《人间失格》封笔成书后,他吞服毒药后投河,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终了其生。 在《人间失格》中,他勇敢地写下了自己的心绪,把思想与观念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里。叶藏的每个独白都是他对人生的质问,或天真、或梦幻、或阴暗、或沧桑。 主角叶藏从他的童年到他上学时期再到进入社会,似乎他的每一步路都在想要好好活着,然而每一步却把他引向深渊。读罢,我一直在思考,造成叶藏这般结局的究竟是谁?是自己,是朋友,亦或是父母? 01小小的人儿,大大的愁 叶藏属于家中幼子,然而家中孩子众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小小的他私下里曾受到家中男佣和女佣的侵害,却对“向人诉苦”不抱任何期待,我估计这可能是一切悲情的由来。 他在家中缺乏安全感,对家人缺乏信任,对人类怀有深深的恐惧。全家一块吃饭对他来说是酷刑,家人偶尔施舍的礼物给他带来的竟是烦恼。 小小的他,自我怀抱取暖,清醒得看透每个人。他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他要好好得活着,他要引起别人的关注,消除恐惧。于是他的应对措施就是:不说半句真话,用滑稽搞笑的言行去讨好取悦家人、老师甚至是佣人们。独白说,这是他对人类最后的求爱!结果,可想而知,他仍被忽略。错误的方法,加重了他的恐惧! 一个小小的人儿,没有了该有的童真与幻想,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人群之上,冷眼旁观。想到这儿我很心疼,如果父母多给点关注与信任,多点耐心,多加开导,他还会是这样吗? 02阴郁的少年,无解的恐惧 叶藏毫无反抗地遵从父亲的意愿,报考高中,以期以后进入政界。可悲的是,他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所谓的青春的感动,年轻的自豪壮语,会让他胆战不已!他一个人无法走上接头,与人沟通时他会过度紧张、羞涩、不安。 就连朋友,叶藏也认为所谓朋友的真面目就是——相互轻蔑却又彼此往来,并一起自我作贱。 这时,他发现他一直的赖以生存法宝——搞笑戏法、讨好的言行完全派不上任何用场。他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烟、酒、娼妓都能令他消除对人的恐惧。甚至为了拥有它们,即使变卖所有家当也无怨无悔。于是,他开始旷课、开始抽烟喝酒、开始与妓女交往开始游戏人生。 童年时期的阴影依然存在,就连友情、爱好也不能驱赶叶藏心里沉积经年的阴霾。他的自画像,是一个阴森凄惨、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兽。 他渴望着人性之善,却面对着人性之恶。由最初的卖乖讨好到自我沉沦放纵。他一直都在努力地摆脱对人类的恐惧。只可惜,他势单力薄,聊胜于无的亲情与虚情假意的感情在与经年的恐惧对阵中,早已临阵脱逃! 03  27岁之殇 叶藏的第一次自杀是为了一位有夫之妇、酒吧的女服务生。两人的感情不深,却有同样的厌世情节,两人相约一块儿跳海。结果女的死了,叶藏被救了。 叶藏的第二次自杀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妻子的单纯可爱让叶藏心灵有了短暂停靠的港湾。可是,正是妻子的单纯信赖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妻子被人玷污。叶藏发现妻子偷藏的毒药,于是自己重燃轻生念头,吞药自杀,却未遂。 他两次自杀,加上烟酒无度,身体早已虚弱不堪。不幸的是,买药受骗染上了毒瘾。为了获得一时快感,不惜牺牲自己为耻的东西,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至此,生命中的所有光华都被折磨尽,27岁的叶藏,宛如年过四旬的老翁,他绝望的说:“我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他热爱生命却又恐惧生命。他小心翼翼追求人性之善,却又害怕受到伤害。他越来越胆小了,胆小得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至此,满纸悲凉告一段落。所幸,太宰治不是那么无情的人,在最后,借由一位老太太的话道出一切缘由及希望。 “这都是他父亲的不是啊。” “我们认识的叶藏,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在想在某个阶段,即使叶藏最后进了精神病院也不晚啊。只要亲人们尽点职则,给叶藏多一点关注,为叶藏带去多一点温暖,叶藏还会成为这样吗? 有人说,太宰治是个懦弱的人,一生求死,没有勇气在黑暗中寻找自己渴求的光亮。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崇高的人,他勇敢地借由叶藏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绪,让我们见识到一个真正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堕落到失格!他在呼唤亲人、朋友拿出一点善心、耐心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哪怕只一点的光亮,也能照亮他们走出黑暗的路! 我想告诉所有年轻的“叶藏”,你的人间,并未失格!你的恐惧与绝望也不该由自己承担! 你能作茧自缚,必能破茧成蝶! 你还是那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书写宋朝历史的少年叫什么名字?好像他还得了抑郁症而自杀了

    林嘉文,18岁,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曾出版两本史学专著,于2月23日晚在家里跳楼自杀,患抑郁症一直靠吃药控制。其在遗书写“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既然敢去死,为什么不敢活

      今天中午,看到了一则消息,“史学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杀,最后的话:请不要拿我借题发挥”。最开始只是感叹和怜悯,天才都是短命的,或者是想,天才之名总是一种负担,或许为名声所累。当我真正看完了整篇文章,看完了林嘉文的遗书,觉得有些悲哀,更有些愤怒。  我无意去加以指责或者借题发挥,虽然提到这件事似乎都有违已逝者的遗愿。可在此时,只是出于一种感同身受的孤独和迷茫,想说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我自己很久以前对自己说过,现在也该说给其他人听。   第一句:既然都敢去死,为什么不敢活。   我没有亲眼目睹过死亡,也没有经历过任何生离死别。我没有任何资格来评价一个人选择死亡到底有没有错,也不想去评价。但是我知道死亡,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而活着,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死亡,可以美好的想像到了另一个完全没有遗憾的世界,也可以描述为历经磨难的十八层地狱。选择死亡也很简单,只需要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多跨出一步,或者在冬天被炭火温暖的房间多睡一会儿。生死的距离这麽近,可跨过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因为未知,因为黑暗,所以恐惧。那么活着呢?只需要一件事:心还跳着。不管你是吃喝玩乐,还是工作学习,或者是什么也不做,恭喜你,你还活着。哪怕你是身负重债,或者是沿街乞讨,可活着并不需要你怎么怎么有钱。选择死亡,面对着未知和黑暗;选择活着,什么也不需要做。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自我了结,不是因为害怕活着,而是害怕生活。可是却不明白一点:活着是当下,生活是未来。当下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活着,再简单不过。未来的生活,那有什么关系,谁也不知道会如何。因此便疑惑:既然敢去死,为什么不敢活。   第二句话:既然觉得那么无聊,为什么不去寻找。   我印象颇深的一句话:“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我当时读到这句话,就在心底反驳了。什么是世俗的生活,什么是你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你知道个屁。十八岁,对世界的认识不过是很浅的,正如你不知道世界上有我这号人,你怎么会知道世界有多么有趣。我想到了《悟空传》,觉得你就像是孙悟空,像是西行的人,你不知道除了西天取经之外还有什么,你知道自己要学习,却不知道学习之外有什么。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怎么可能?哪怕有一天有人从三维空间穿越到二维我都不会惊讶。我记得看到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永远,那就是永远没有永远。”觉得无聊,好吧,那离家出走吧;觉得无聊,好吧,那背包旅行吧;觉得无聊,好吧,那自己创造吧!从来没有看过这个世界有多美,实在是最大的悲哀。   第三句话:既然世界这么糟糕,为什么不去尝试改变。   优秀的人是来改变这个世界的,而平庸的人是来适应这个社会的。在你眼里,或许这个社会很糟糕,这个世界太污浊,甚至连立足之地也没有,而且众人皆醉我独醒。局外人的恐慌和孤独,确实会让人绝望。你看到了这个社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了太多灰暗和不正常,你挣扎,你反对,以至于无力。你说你尝试过适应,但无能为力。或许你也尝试过改变世界,也无能为力。可什么才是改变?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努力么?改变是什么,是每周写出的一封建议信,是每天挖深的几厘米。思想的传播是依靠书籍,就像你写的两本书,也可能因此有人在靠近你的思想,可还没等有人靠近,你便拒绝了所有人。也许现在没人理解你灵魂的深度,没人理解你思想的深邃,那为什么不写下来,总会有人看到,慢慢思索,于是便有了同路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当然完全改变这个世界不可能,但至少努力过,也改变了一些人,这也让自己不会太过孤单。      我曾经也想过死,但我还不知道活着到底有多苦活着多好,所以我打算活够了再去死。   我曾经找不到希望,但是我连自己的城市都没出去过,没去过大海,没去过高原,更不知道大海彼岸的世界,所以我打算去看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等整个世界都找不到希望的时候,我再绝望。   我曾经觉得这世界太糟糕,可是我还是想努力,想再看看,再过十年,世界又该是什么样子。而如今,甚至有些期待的等着欢呼这世界变得可爱或者嘲笑这世界变得更糟。   “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其实看的太明白也太残酷了,就像人总要死。结局早已注定,但总要为自己找个借口。   一个人死了,变什么也没有了。你看不到人们是在悲伤还是在嘲笑,其实你也不在乎。就我看来,你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你还没找到自己,死掉太可惜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林嘉文遗书」林嘉文最后的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母婴知识,敬请关注木妈妈,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推荐内容
    头条内容
    木妈妈QQ交流群

    xxxxxxxxx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

    宝宝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 官方微信→

      木妈妈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木妈妈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木妈妈 © 2018-2022 mumama.cn版权所有,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